An electric blue ice lolly on a red background

工作效率

太熱或太冷?您辦公室的溫度比想像中的來得重要

Matt Burgess 提醒我們,在伸手去調校恆溫器前,請記得辦公室的最佳溫度會因您手頭上的任務而異

 

這是時下的「熱」門話題(對,這就是個雙關語)。談到辦公空間方面的分歧,溫度必定是其中一個常見的話題,其次便是燈光、音響和空氣質素。規劃和可持續發展專家 Megan Nollman 表示:「這對員工的滿意度有著莫大的影響力。」

當中的部分原因,是辦公室溫度的波動比其他絕大部分的環境因素的來得劇烈得多。對於坐窗邊享受著陽光的員工而言,在開放式辦公空間中打開窗戶或會是理想的選擇,但對於坐在房間另一邊的員工來說,這可能是一種大大的干擾。

更重要的是,人們對於「舒適」溫度的感知會受到許多不同因素的影響,包括我們的年齡、身體健康狀況,甚至是壓力水平;因此,您和您的同事很大機會不會認同彼此對「舒適」一詞的定義。

但溫度為什麼如此重要?有研究 (1) 發現,溫度過高或會導致頭痛、專注力低下,甚至在極端情況下會導致噁心和嘔吐,而溫度過低則會導致人們血壓升高,以及引發疾病。

此外,辦公室的溫度不僅會影響我們的舒適度或健康狀況,還會影響我們的工作效率。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 (2) 表明,當溫度處在 21 至 22°C 之間時,員工處理任務的表現就會有所提升;如果溫度高於或低於此值,那麼員工的表現就會變差。Nollman 補充說道,研究結果亦顯示,如果辦公室溫度升至超過 25.4°C,那麼員工的工作效率就會下降 16%。

城市熱浪

這個問題不會自行消失,尤其是當我們考慮到未來幾年全球暖化對地球帶來的潛在影響時,情況只會每況愈下。一項研究表明 (3),由於氣溫上升,到了 2080 年代,東南亞、安第斯、中美洲及加勒比地區的生產率將下降高達 27%。

城市預計所受到的影響尤為嚴重。圖盧茲經濟學院研究員 Hélia Costa 說:「寫字樓很容易因內部大量蓄熱而受到溫度過熱的影響。」由於寫字樓大量使用混凝土、瀝青和空調,再加上都市環境缺乏遮陽的植被,這些因素將導致城市的辦公室比郊外地區的辦公室更熱。這種現象又稱為「城市熱島效應」,即城市比偏遠地區較熱(尤其是在晚上)(4)。

藍色背景中的一束紅辣椒

研究顯示,如果辦公室溫度升至超過 25.4°C,那麼生產率就會下降 16%。

 

採取控制措施

那麼,公司能做些什麼來確保其辦公室員工感到舒適和滿意呢?Nollman 說,辦公室管理人員應該停止負責控制恆溫器。她表示:「管理人員只需有權將員工的個人辦公空間溫度調高或調低僅僅 3°C,就已足以影響員工的工作效率和滿意度。」

雖然這種想法似乎有違直覺,但看來讓員工控制恆溫器也能給他們一種獨立自主的感覺。畢竟,沒有人會想自己辦公空間的溫度被寫字樓另一層裡某個不知名的「某人」調高或調低。

然而,Nolland 同時亦提醒我們,不要太過放任自流。她說:「我建議訂立特定的溫度上限和下限」,並建議溫度應限制至 20 至 25°C 以內。

雪菲爾哈倫大學策略與企業高級講師 Louise Suckley 建議,僱主應給予員工一定的個人控制權,允許他們根據熱舒適性,自行選擇在辦公空間的不同區域工作。她表示:「若能在整個辦公空間中設立多個溫度『區域』,並培養支持這種靈活性的公司文化,這將為您的企業帶來莫大益處。」此外,企業也可以按照溫度區域的分佈,採用不同類型的家具。

找到平衡

Helier Costa 提醒員工,他們可以做很多事情來改善自己的熱舒適性。這些方法包括在氣溫升高時多喝水,為身體補充水份、在必要時穿涼爽的衣服,以及在白天定時稍作休息。她補充,若要讓這些措施發揮作用,員工就需要更深入了解自己行為可帶來的好處。

Costa 的研究曾建議,倫敦的辦公室可以將辦公時間定為 上午 7:00 至 11:00,然後讓員工在中午來個較長的休息時間,接著從 下午 5:00 至 8:00 繼續工作,為公司及員工帶來益處。

值得留意的是,不同的溫度可能會適合不同類型的工作。Megan Nolland 表示:「稍高的溫度最有利於解決問題和需要創意思維的任務。」在多項測試 (5) 中,研究人員發現當恆溫器讀數升高時,人們的創意思維便會隨之增強。

與此同時,Nollman 亦補充道:「稍低的溫度可以為重複性和任務式工作帶來正面影響。」研究結果 (6) 發現,當人們處於溫度較低的環境時,其身體的警覺性會稍微提升;據說 Facebook 行政總裁 Mark Zuckerberg (7) 習慣將會議室的溫度保持在 15°C,以助員工專心工作。

覺得這個想法不錯?還是員工注定要裹在衣服中,忍受炎熱之苦?也許是時候檢查一下溫度了……

 


Matt Burgess 是一名屢獲殊榮的英國記者,同時亦為英國《Wired》雜誌的撰稿員

資料來源:

(1) http://www.oulu.fi/sites/default/files/content/Ikaheimo_TM_Temperature_and_human_health_28102014.pdf

(2) https://indoor.lbl.gov/sites/all/files/lbnl-60946.pdf

(3) https://www.tandfonline.com/doi/abs/10.1080/19338240903352776

(4) http://www.lse.ac.uk/GranthamInstitute/news/heat-waves-productivity-and-the-urban-economy-what-are-the-costs/

(5) https://www.researchgate.net/publication/285320928_Creative_thinking_as_the_dependent_
variable_in_six_environmental_experiments_A_review

(6) https://www.sciencedirect.com/science/article/pii/S0360132309000985

(7) https://www.bbc.co.uk/news/av/business-21767297/what-s-the-best-office-temperature